内容摘要: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学科理念、研究方法源自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如何通过反思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来有效推动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近日,记者就“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如何构建比较文学的话语体系”等话题,采访了相关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表示,较之西方的比较文学,新时代中国比较文学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不断强化中国比较文学的主体性,这与文学上摆脱西化转而“寻根”也是一致的。王向远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理论体系,需要加强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术话语体系一定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实践与探索的结晶。
关键词:理论体系;比较文学;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学科理念、研究方法源自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如何通过反思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来有效推动比较文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近日,记者就“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如何构建比较文学的话语体系”等话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表示,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在过去40年的学术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相对缺乏。在研究实践方面,来自西方比较文学的一些较为传统的研究模式,一直在我国流行,而使用这些方法可能会限制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此外,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中国学者从自身的研究实践中提炼并阐发出来的学科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范式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相关的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谈到,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本土的理论体系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经历了野性生长、多元发展的过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的健康转型。但比较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研究深度不够,学科不断趋于“朴散”。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表示,较之西方的比较文学,新时代中国比较文学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不断强化中国比较文学的主体性,这与文学上摆脱西化转而“寻根”也是一致的。然而,当前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或偏于西学或偏于国学,复合型研究者较少,这也限制了比较文学研究向更高台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