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东北师大采取在优质中学建立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等举措,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磨”出真本领。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硕士;职业环境;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
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东北师大采取在优质中学建立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等举措,改革教育硕士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磨”出真本领。
每个周一下午3点,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都会召开例会,会上学生们向研究生院报告他们在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的学习情况。培养办主任秦春生说:“开这个例会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硕士在中学实践工作站遇到的问题搜集上来,进行分析和诊断,然后再对下一步的实践任务进行调整优化。”
这是东北师大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后呈现的新景象。早在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先后颁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东北师大抓住时机提出,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的高素质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问题倒逼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为何要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往的培养模式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应用性不够,专业化人才学术化培养,理论脱离教育实际。”东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高夯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
高夯介绍,在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论证始于1996年,1997年首批试办有16所师范大学,到2003年,发展到41所高校,年招生近万人;2007年又开始招收与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但在培养模式和质量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却存在着很大问题。
2013年,东北师大到吉林省100所中学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教育硕士没有表现出比本科生更大的优势,甚至还存在劣势。一位中学校长说,他们宁愿要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而不愿要教育硕士生。
调研还发现,目前,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与机制不完善等。从全国来看,教育硕士培养没有被认可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导致专业硕士学术化培养,和学术学位硕士一样教。
“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就很受行业认可,这些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式上和行业结合得好,而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模式。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学习借鉴这些有益的做法。”高夯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师大启动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2月14日,东北师大校长办公会通过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方案。
在中学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
新的改革方案重点针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模式课堂化理论化、课程体系脱离中学实际、专业教师团队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改革方案提出,在优质中学建立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站,建立贯穿教育硕士研究生两年全程的实践教育模式;注重围绕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和小课题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增加以教师职业角色为出发点的新课程;在中学聘请实践导师,和大学教师结成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指导团队,等等。
2014年4月,东北师大与长春市优质中学签约,共同建立“卓越教师培育试验区”,在实验区内7所中学设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工作站。9月,2014级117名教育硕士入学第2周即进入工作站进行“体验”教育实践。
学校给教育硕士的学习设计了“2+3模式”,即每周2天在中学进行实践、3天在大学上理论课。学校还为教育硕士两年的学习设计了一体化的实践模式:第一年的第一、二学期有8个月为“入学进驻月”,主要是“2+3模式”,第二年第三学期下到本科生实习的教师教育东北创新实验区,与本科生混编实习,进行全职角色教育实践与研究;第四学期回到长春教育实践工作站,结合论文研究进行反思实践。